查看原文
其他

气脉明点与生死中阴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气脉明点与生死中阴

 孟晓路


本文2.3万字,阅读需时1至2小时

气脉明点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讲的是直接有关于法界最秘密的那些东西。我们以前说的七大缘起都停留在概念上,至于这些概念指的是什么,在这一讲里可以给出很清晰的说明,就是从现量上直接指出它们是什么。

气脉明点的学说是藏传密教所研究的范围,而七大缘起里所用的名词都是相宗名词。所以这一部分是融合相宗唯识学和藏密气脉明点之学的产物。

 

1 气脉明点简介

先把气脉明点作一个简介。先说明点,人身上有三个主要的明点。在心窝的中间是一个明点,名为心间明点或不坏明点。在头顶的中心有一个明点,叫白明点,是白色的。在命根,也就是脐下四指的身体正中间有一个明点,叫红明点,是红色的。这是三个明点。

然后有三脉,中脉贯穿了这三个明点,它是居于身体正中央即前后左右之正中的主干。中脉下端起源于生殖器尖端,男性生殖器是龟头中心点,女性生殖器是阴道中点,都是一个空点。因为中脉是一条气脉,不在肉身上,所以始于空点。最顶端从头顶弯下来了,弯到了两眉中间,这是凡夫的中脉。聖者的中脉是伸直的,上下都没有头,从上空经头顶贯会阴直下地底。凡夫的中脉是弯的,有头,上端就弯到了两眉中间,下端就弯到了生殖器尖端。从红明点这个地方起源了两条脉,叫左右二脉,到了头顶后,它们各自弯到了两个鼻孔,从两个鼻孔出来了。这是三脉。

 

然后是七轮,轮是怎么来的呢?从垂直的中脉和左右二脉上横着出来了一些象辐条一样的辐脉,一辐分两辐,两辐分四辐,最后就通到全身的各个毛孔。眉间轮一开始有十六辐,顶轮有三十二辐,喉部有脉轮叫喉轮是十六辐。喉轮下面是心轮,以心间明点为中心,是八辐。心轮之下是脐轮,就是命根脐下四指这个地方,有64辐。脐轮下面是海底轮,在会阴这个地方,有32辐。生殖器的尖端叫宝珠轮,有16辐。这就是七轮,三脉七轮属于脉的系统。

 

下面讲气的系统。气就是在脉当中流动的精微物质。气分三类,皆是第八识之相分。在中脉当中的叫细持命气,气又叫风。中脉在顶部位置分出了一些辐脉,分别通到眼耳鼻舌身五浮尘根这些感官,在这些辐脉中细持命风就分化成了五种副次风。实际上五种副次风就是五根,细持命风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总净色根。现在就开始把气脉的名词跟唯识的名相,随缘地对应上了。第三类是五根本气。五种副次风是发源于中脉,通过五浮尘根往身外流通;而五根本气是源于左右二脉,只在身内流通。五根本气分别是上行气,下行气,平住气,遍行气,粗持命气五种。粗持命气发源于心轮,流通到有关的器官,它的作用是主管呼吸系统的运作。上行气发源于喉轮,主管语言吞咽等事。下行气发源于前后二阴,主管大小便行房等事。平住气发源于脐輪,主管消化等。遍行气主要存在于周身三百六十个关节,此气主管身体之屈曲运动。五根本气亦属于第八识之相分,八识规矩颂云受熏持种根身器,其中阿赖耶识持根身之功能即由五根本气负责之也(持器界之功能由五种副次风即五根负责,受熏则由五根五根本气细持命风与心间明点共同协作完成,持种则心间明点中央之自性明点之功能也)。

 

2心间明点结构研究

以上是对气脉明点的总述。下面是第二点,心间明点的研究。对心间这个明点,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心间明点分成好几个层次。在陈健民上师翻译的《玛几祖师略传》里,玛几脑准祖师对心间的明点,作出了最详细的介绍,陈上师说这是他所看到的最详细说法,我也没见到再精细的说法了。脑准祖师是通过比喻来描述的,把心间明点比喻成一个鸟蛋。就像鸟蛋分成三层一样,蛋壳、蛋清和蛋黄,蛋黄中间还有一个白点即胚盘;玛几脑准祖师把明点分成三部分,我把它分成四部分。“爵勋鸟之蛋皮白色而略带红色,如玻璃明亮油滑”,这是它的皮。对内蛋的介绍是这样的,就是相当于蛋清的那一部分是由五圈五色光组成的。最外那一圈是白色的,白之中有红,红内有黄,黄内有绿,绿内有蓝,蓝内有天青,如虚空,如宝都里之色,其色之范围如米大,也就是最里边的这圈光的范围像米粒那么大。然后向外一圈一圈地越来越大,就扩展到壳这个地方了,壳如小指头尖大。然后是对蛋黄的描述,五圈光里面,“中有小芥子大的明点,杂色光明与空性体性无二(闪动发光),如水月,如镜影,无有定相,其光六色,代表多切羌及其五佛弟子六位之智光”。(陈健民《佛教禅定》430至431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总之玛几脑准祖师就把它分成三部分三个层次,就是蛋壳、蛋清、蛋黄,但是我认为蛋黄中间还有一个白点即胚盘,应该是四部分。蛋壳里面是五圈光,再里面是小芥子大的明点,整个这个蛋是豌豆大的,像小豌豆那么大。中间这个明点像小芥子那么大,我推测这个小芥子里边还应该有个空的地方,就是说小芥子点是空心的,其中心什么都没有,是虚空。

 

我为什么要推测这里边还有一个空点呢?这与跟唯识的对应有关。我认为像芥子大的点就是第八识的自证分,又叫自性分,就是第八识的实体。这五圈光:白、红、黄、绿、蓝,就是第八识见分。而五圈光之外包括蛋壳以及中脉当中的细持命气中脉之外的五副次风五根本气,都属于第八识的相分。这样就把第八识三分全找到了,而我又觉得证自证分也应该有一个显露的地方,就应该显露在芥子点中间这个地方,但是没有见到明确的聖教依据,这是我的推测。蛋黄中有胚盘就可以作为一个证据。这个明点就像一个鸡蛋。可以说真是一物一太极。这个明点就是宇宙的缩影,婆罗门教就把这个东西叫做“金胎”。认为宇宙的起源就是一个卵,这个卵是出生宇宙一切万物的卵。而鸡蛋是生小鸡的卵,它们有相似性。鸡蛋是由四部分构成的,这个明点也应该由四部分构成。我的理由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理由。芥子点中为什么要有那个空点呢?就是证自证分的本体即真如,表现为现象的时候,它只是大部分表现为现象了,但不会完全隐没在现象里边。它还会在现象世界最中心的地方显露一点点,它还存在于众生心的最深处。这个空点就是众生心的最深处。心窝的中心处是这个心间明点,大明点的中心是小明点,小明点还有一个中心,就是这个空点。

中脉是经过心窝处的,我说的心间明点不一定在心脏的正中间,而是在从百会到会阴的连线上与心脏交叉的那个位置。第八识是在心脏中空的地方,在心脏的正中间。这是聖人的情况,聖人的心脏就在身体正中,不在左也不在右。《聖经》里说“愚人之心在左,智人之心在右”,但是聖人的心在中间。而且聖人的心跟凡人还有个区别是,聖人的心是如开莲花朝上的,凡人的心如合莲花莲苞朝下,这是唐密的开示。聖人就是明心见性证到法身真如的人,把心脉彻底打通了,发现这个自性明点了。明心见性的人,中脉肯定是通的,中脉不通而明心见性,无有是处。

 

这就是心中的明点,其中这个芥子大的明点就是六大的总体。我们可以给这两个明点起出名字,这个大明点叫不坏明点,这也是密教里边的一个说法,里边的小明点叫自性明点。要分清楚它的区别,不要模模糊糊地以为就是一个明点。我们现在对自性明点的介绍说它是六大的总体,也就是六大都还结合在一起没有分开。所以弘法大师所说的“六大无碍常瑜伽”就密指自性明点。瑜伽就是相应,自性明点就是六大相应结合在一起的状态,自性明点外边这五圈光明就是六大往外开展的不相应境界了。在相应的时候就是一个点,冯大阿阇黎把它叫做据点,在没有开展光明的时候它是没有光的,只能叫做据点,一开展光明,点外面有了五圈光,这个点就明了,就成了明点。所以自性明点和据点是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状态。在没开展光明之前叫据点,开展光明了就叫自性明点了。所以明点和据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在没开展光明之前并没有光,称为明点并不确切。这五圈光就是五大的本光,最外圈是白,由外向内依此是白红黄绿蓝,正是五大的颜色,白是水大,红是火大,黄是地大,绿是风大,蓝是空大。所以五大的表现正好是五种光明,所以我们这个七大缘起不是随便立的。有人会说好像你的七大就是一个随便编出来的数字,也可以说是九大,也可说是十大,也可以说是一、二、三、四、六。我们说不是那样的,因为法界所知方面正好是五种根本属性,能知方面就是两种,所以合为七大。五大表现为五光,不是三光二光也不是十光九光,就表现为五种基本的光明。而且这是五大表现为光明的情况,实际上,你如果用声去听的话,能听到五种基本声音就是那五个梵文字母a va la ha ka,从这个自性明点会发出五种基本声音,而且这五种光声各有自己的基本触性,所谓坚暖湿动无碍。所以五大各有其本声、本光和本触。红教大圆满修到最后的境界,就是要把五大的光明收到明点上,叫穷尽法性,五大便圆满相应了。先收到这里边来,然后再能够自由地开展就成功了。先把五大修出来,然后能把它收进来,这跟其它宗派里边明心见性的次序是一样的,都得收进去。从这里边就可以看出七大缘起不是随便立的,这五大是本体当中本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差别性。当然五大是最基本的,它们组合那就无穷无尽了。各种组合也都对应着各自的光声触,都是一一对应的。五种最基本的所知法,在不坏明点里边就表现为五种光色,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大,再加上能知方面的见大识大就是七大,这就是为什么立七大缘起的最根本原因。这是对心间明点的一个详细介绍。我还没发现谁把心间这个点解析到这么详细的程度。这个空点是我最想说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有没有,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实证到这个境界啊!要是能实证就最好了。这就可以把第八识的四分与心间明点的四部分一一对应起来,这是与七大缘起说融通的一个很关键性的步骤。

 

下面我们讲一些心间明点是在心脏里的依据。

一部分是教理和经论上的依据,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多的,我举两个比较关键性的材料。其一是《瑜伽师地论》的卷一说:“又此羯罗蓝识(就是入胎的识种,第八识的实体)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瑜伽师地论》卷一第十九至二十页总第38至39页)在受精卵中那个识种最初入住的地方,后来就长成肉团心了。还有一本书,我对它的评价也很高,是一位18世纪的藏密上师写的,这本书叫做《彻底照亮生死中有三基本体的明灯论》,我们简称《明灯论》,这本书对气脉明点和生死中阴的介绍可以说是非常地精要,非常短,但是非常有体系,非常清楚,一句废话都没有。《明灯论》说:“神识最初进入精和血的位置(按也就是神识在受精卵中的位置),后来成长为心脏。于此之中,有一粒小豌豆大小的主体,它是四种要素的集合,极细风和心,以及精和血的精华。”(《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第56页上海佛学书局1996年版)他说得很明确,神识最初进入精和血的位置,后来长成了心脏。于此之中,有一粒小豌豆大的主体,就是说这个不坏明点是在心脏里头。总之经论当中认为神识在心脏里的论述,可以说是不及备举,到处都是。凡是说到心的地方,你就可以理解为是在心脏里边,基本是这样的。比如说密教说以心莲花配中台九聖,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都是指的这个位置。凡是说到心的地方,都可以理解为心脏的里边。藏密称心轮为法轮,认为此轮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都从此轮而出,因为心中这个明点就是出生一切法的根本。第八识的自证分,一切法都从此中出。乃至外教,比如陆象山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孟子说“仁者,人心也”,都是指的这个。孟子的“心之官则思”,庄子的“心斋”,《奥义书》中所说的“神我住在心的空处,如拇指大”等等,都是对心间明点的某种层次的发现。总之内教、外教当中,能证明我的观点的,可以说是太多了。凡是提到心字的地方,你都可从心脏中的这个明点及其作用的某个层次去理解。他起码是对心间明点的作用有某种层次的认识,虽然不一定能认识到中间的自性点,甚至其中空,但是对外围的东西,他肯定是有所认识的。

 

下面就是事实的证据。先讲一些现代医学的吧!首先是人造心脏的不可能,这是张旭通先生在其书《道学与中国文化》中说到的。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有人造心脏的设想,而且已经制造出来了,有的医生就自愿做试验,把他的心脏取出来,把人造心脏换上去,人造心脏在血液循环方面的角色扮演得非常好。基本上跟原来的心脏没什么差别。可是没多久,大约几个小时以后,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大变,到了让人恐惧的程度了,赶紧给他换回来,换回来人也完了,人死了,所以还是无济于事。看来人的心脏不仅仅是有血液循环的功能,它还对人的精神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个人之所以死掉,就是因为在他的心脏被割下取出身体的时候,他细身的气脉明点系统也受到了重大摧残,不坏明点坏了,自性明点跑了,所以后来心脏又换回来,也无济于事。

还有就是心脏移植的问题,在心脏移植的案例当中,大部分都失败了,能成功存活一年半年的人都很少。有很少的一部分存活下来了,但是活下来以后,他们的性格跟原来的人不一样了。比如一个英国的女青年,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个刚撞车死亡不久的男青年的心脏。她原本的性格是很爱安静、很爱读书的一个人,可是心脏换上去以后也不读书了,天天把录音机开得很响,放摇滚乐,随着乱扭。一调查才知道,心脏的主人,也就是那位男青年,就是这么一个人。还有一个例子说有人换了一个小偷的心脏,他就很痛苦,感觉心和脑总是在打架,心里边总是起犯罪的念头,总想偷东西,脑子就对心说不能偷不能偷。

 

换心手术,我可以这样分析,大多数不能存活,原因是什么呢?有两点:一个是排异反应;第二点,现代医学就不知道了,就是换上去的心脏已经没有神识了,神识已经跑了。比如我的神识本来是住在心脏里的,如果我的神识已经随着心脏被拿出去了,换来的心脏又是没有神识的心脏,那么这个人肯定是活不了了,没有灵魂的身体是没有动因的,成活不了。也就是影响成功的主要因素还不是排异反应,因为这在其它器官移植时也同样会有,但其它的器官移植还比较好存活,最难存活的就是心脏。为什么心脏移植较其它器官独难成活,因为心脏移植会牵扯到神识的问题。有成活的就是自己的神识碰巧没有随着心脏一起被拿走,因为细身粗身毕竟不是一回事。还有一种可能是换来的心脏里有神识,换得很及时,刚死了,神识要经过中阴身的组织,还要待一段时间,正好它还没走,一给把心脏接活了,它就可以不跑了,生命又可以维持下去了,这样能活的这些人,就成了二重人格了。换来的神识,再加上原来的两个明点,就会打架了。就是说原来的业力可以暂守在脑部,就是我们的大脑是可以保留一部分精神的,但是最根本的主体在心部。这样的话,原来那一部分精神跟新换来这一部分精神就会同时共存,成为一个二重的人格了,这就是二重人格的来源,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密教当中的修行,也是证据之一。有一种修行叫做迁识法,迁识法就是在临终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主观的愿望,可以把自己的神识迁到某个本尊的身体当中去。然后就能投生到他的佛土。迁识法所观的位置就在心间,我研究了很多迁识法,大部分迁识法直接就从观心中的明点开始。观了以后,最后施行的时候就把心中的明点,经中脉由顶门梵穴射出,打到头顶的本尊心中,都是如此。但是还有少数的迁识法是从命根的红明点开始观起,他在迁的时候经过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把命根的红点移到心脏中间来,这就表示要和心脏中间的明点汇合。两个明点汇合了以后再一起打到头顶上本尊的心部。不管是从哪起观,最后作为我们迁移主体的,还是心中的部分。必须得把这部分迁出,才有用。总之这个是一个证据。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就是换体术,这是西藏密教里的密法。当一个喇嘛年老了以后,他想存活,就找一个新死的尸体然后把心中的明点转移到尸体上去。他的修法是这样的,先布置坛城,然后就观心中的明点,有一条中脉上冲顶髻,这是一个颅器,颅器中间有一个石晶做的吽字。他观心中的明点,也是观成一个吽字。观想自己呼气时,心间吽字与气俱出,融入颅器内石晶吽字内。这样的话,慢慢地练练练,到心点真正能够射出去的时候,颅器就能被射出的力量给冲动了,就自己能上升了。能把颅器冲动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换体术了。跟尸体面对面跏趺而坐,跟尸体脸对脸,鼻孔贴到他的鼻孔,把自己的生气,呼到他的鼻孔里去。然后就观想自己的明点,从头顶下来,下到鼻孔来,从他的鼻孔进去,然后沿他的中脉,入到他的心脏中间去。试行几次之后,这明点真的进去了以后,原来这个人就冷了、死了,没感觉了。新的尸体就慢慢地活动了。总之,我是要说明这个点是在心脏里边。心间明点就讲到这。

 

3中脉的位置问题

下面第三个问题。中脉位置的问题。

中脉的位置在正纯密教和古代的婆罗门教里都没有异说,就是贯通心脏,在人体前后左右之正中的这么一条脉。但是到了后来,大约是十一二世纪以后,佛教和印度教中间都出现了异说,特别是印度教就认为左中右这三脉都在脊柱里边,就不贯穿心脏了。脊柱是不穿过心脏的,这很明显,后期密教认为左中右三脉都在脊柱里,也就是在脊髓里了,中脉在脊柱的正中间。这就是异说。佛教衰落后复兴的婆罗门教改称印度教。在印度教里,这种说法就占了统治地位,原来的贯穿心间的说法,基本上就消失了。但是在佛教的晚期密教当中,就是一种混杂的情况。多数的说法还是中脉在身之正中,但有些经轨里就说中脉在脊柱里边,还有一些说微近脊柱,总之就出现了混杂的说法。这是因为佛教晚期密教受了印度教影响的缘故。

 

我这里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些《奥义书》中的例子来说明早期的婆罗门教也是认为神识在心脏里边,中脉就贯穿了心脏而不是在脊柱内。《奥义书》这种地方很多,比如在第695页(《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有这样的偈子“如辐共车穀,诸脉心内敛”,就是老子的“三十辐共一穀”的说法,穀就是车轴,指中脉,诸脉就是心轮的辐脉,像一根根的辐条一样,都汇聚于心中。719页说:“心中则性灵居焉(按性灵是徐梵澄的译法,实际上指的就是神识神我)。是处有百又一脉,脉分百支,支分七万二千小支,周气流于其间。于是一脉上通,元气由是,以善德而达上界,以罪恶而达不善界,以二者而达于人间。”这个地方介绍得很仔细,就是说心中住有神识,是处有一百零一条脉,每脉又分百支,这样一直分到最后,就成七万二千小支,因善德而升于上界,恶业而坠于下界,由善恶混杂之德而仍生于人间。这个地方既指出自性明点在心脏,也明确说明,有一条脉贯穿心脏。240页有一个偈子说:“百又一心脉,唯一出头顶,上升达永生,余皆各方引。”从心脏当中发生出来的一百零一条脉只有一条是通到头顶去的,神识只有通过这一条脉从头顶出去才能达到永生。百又一心脉,也就是说一百零一条脉都是从心脏发出来的,其中一条是中脉,其余则是心轮之辐脉。我就不一一地念了。总之,早期的婆罗门教也是认为中脉是穿过心脏的,众生的神识在心脏当中,跟佛法说的是一致的。只是到了后起的《奥义书》,就明确地说三脉都在脊柱里边,而且有了今天印度教所通行的名字。也就是说到了后期,婆罗门教转成印度教,在脊柱之说就占了统治地位。他对佛教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佛教藏密和印度晚期密教的经轨里边就混入了在脊柱内的说法,但是并没有完全取代正宗的说法,只是混入了一部分。所以这两个演变是不同的,在印度教是异说完全取代了正统学说,在佛教的晚期密教中是正统学说混进了异说。

 

中脉位于脊柱说的不合理,这是第二个小问题,我列出来了三点疑问。

中脉作为人身的总干线,是从自性明点发源的,是由自性明点上伸下达而来,所以它必须得经过自性明点。而自性明点位于心脏里,这是没有异说的,从来没人说过自性明点在脊柱里边,这个作为有情主体和自我的明点肯定在心脏里边。如果说中脉在脊柱内,必然不过自性明点,这显然就说不通了。

 

第二点,印度教也承认神识在心脏中央的空处,那么在睡时和做梦的时候,顶上白点和命根红点都要回到心中这个点上来。假如中脉在脊柱里头,没有一条脉经过这三个点,那红、白两点就回不来了。这就又是矛盾的说法。

 

第三点,即使是在醒的时候,经过心点的中脉也必不可少,心点要通过中脉把它发出的气分扩展为五根,流注到外面去,这样的话,才有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而且五根的波动力量反熏心点,现行熏种子也是靠中脉作路线的。假如没有这条脉,那心点的这些法性,就扩展不到外面去,现行的波动力熏习心点中之种子,也无路可熏。所以没有一条经过心点的中脉是不行的,说中脉不过心脏在脊柱里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中脉在脊柱内的说法:在脊柱内的中左右三脉跟我们所说的过心点的中左右三脉是不同的。我们也不否定前者存在,他肯定是发现了脊柱内有这三条脉,而且也有七个轮。但是这跟我们说的三脉不是一回事,有脊内三脉,并不否定在人体中央的三脉。它们是不同层次的脉,在脊柱内的脉应属于督脉的类别。所以我把督脉分成了三个层次,普通道家的督脉,是欲界天的层次;婆罗门教的三脉是督脉的高级层次,属于色界和无色界的层次。所以普通道家乃与欲界天相应,修婆罗门教脊柱内的三脉可以升到色、无色界天。

 

我还可以把印度教的脊柱内的三脉跟正传密教的位于人体中央的三脉作一个比较。它们有四点不同,第一是位置不同,一个是在脊柱内,一个是在人体的中央。第二,印度教脊柱内的三脉,没发现这三个明点,所以对此没有开示,特别是心中的这个明点。早期婆罗门教还说心中的明点,到了印度教就不说了,因为印度教的三脉,不过心中明点。所以就不提了。第三是起火的处所不同。这两种教法都是一种火大的修炼。印度教是从海底轮起火,从这个地方升起神火,上达头顶,把所有的堵塞都烧光。而正传密教修拙火定的起火处是在红明点处即脐轮处起火,观想的是红明点,拙火从红明点沿身体正中央的中脉上达于头顶。起火处不同。第四所证的果位不同,印度教的脊内三脉所证的果位只能到无色界,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密教三脉能够到达自受用身土。所以二者果位的差别是悬殊的。你看印度教婆罗门教对所修成的那些身的描述,那只是天身,没有佛的报身,对后者根本就认识不到。这是和印度教三脉的比较,中脉的位置问题就讲到这里。要把中脉的位置搞清楚,不要受那些混乱思想的影响,这些确实给人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比如说我刚才谈到的《明灯论》那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序言里介绍那三脉,就写的是在脊柱内,人家正本里边明明写的是从心中生出来的,明明是贯穿肉心的,在同一书就有这两种说法。总之,西方研究藏密的人因受了印度教影响,都认为藏密三脉也在脊柱里边。因为西方人受印度教影响大,所以西方人的误解更大。

 

4气脉明点与七大缘起图融汇

下面就是第四个问题,与七大缘起图的融汇,总之,要把图上所有的这些东西跟气脉明点的系统一一对应起来。在讲这个图的过程当中,如果不对应,会感觉这些都是一些抽象名词,不知道在指什么。跟气脉明点一一对应起来后,就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了。

 

第一点,体大,体大这一部分就是指的明点的中空处。我们现实的人身中脉,左右二脉,一直到身体,一直到外面的世界,这些层次,从现有的这个角度来说,都是显现出来的现象。这个自性明点内的中空就是证自证分的对应,体大就显现在这里面。自性明点对应的就是自证分,这些种子就是这个点上的功能差别,也就是这个点的分位差别。这个点就相当于一张分盘,这上边的那些差别信息,就是那些种子。点的中空就是总盘,其中的信息是种性。所以种子在这个自性明点上,种性就在这空里边,都能对应起来。然后是智所证性,智所证的性还全在这个点上,没离开这个点,为什么呢?因为智所证的性没有空间,没有向外扩展,全在这个点上发生和显现。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出了一些证明。一个是聖教上的根据,一个是道理上的理论上的根据。我们先从道理上来说吧,智所证的性当体就是这上面的种子所表现,隐微状态是种子,种子一显现,它就是性了。所以性没离开这个点,这是从显现上来说。还有从熏习上来说,也就是种子显现为性了,性又变成见相二分扩展到外边去了。见相二分都在这个点之外了,但是从熏习上说,見相分又要薰到点上去,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它自己的自证分。比如见分怎么熏习种子呢?见分就靠自证分帮助它熏到第八识实体上去。所以熏习的最根本主体,还是这个自证分。见相二分已经都在这个点之外了,如果自证分也不在这个点上,那就熏不上去了。因为没有接触,没有接触就熏习不上去了。所以自证分,也就是这些性,都得在这个点上,没有离开这个点。見分相分就不在这个点上了。下面是聖教上的根据,第一点,胎藏界现图曼荼罗,把八识的心王都分配在了心的八叶莲花上,总之,把一切的心王心数都说成是在心上,心王心数指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它的自证分了,即心王心数的体。也就是密教用这种方式就秘密地显示了一切心王、心数的自体,都在这个点上。然后弘法大师在《秘藏记》里边就明确地说到了这个问题,说到了眼识的体是在心中,不是在眼根上。“问:据密教,凡夫心如合莲花,聖人心似开莲花。若以眼等识配心莲花者,眼等识为在心华所,在眼根等所耶?答:在心识所。问:若眼识等在心识所,眼根等曾可无用。虽眼根毁,尚明了可见。何故眼根毁时,曾不见耶?答:譬如室中灯从壁穴光明漏出,穴塞则光明不流出。眼根等穴穴塞时,何得光明流出耶?”(《秘藏记末》)自证分的空间以这个点为中心。当这个点消泯掉,所有这些东西都消失在空处以后,就变成一个无中无边的空间了。下边这些东西,我们再给它们一一对应,这已经对应到第八识的自证分了。下面是第八识见分,就指的是壳内五圈光明这部分。实际上外面也有第八识见分,只不过它融合到相分里去了。見分大部分都隐没到相分里了,但还剩一部分,在壳内独立存在。正如見分的情况,我就推测证自证分,也不会完全隐没。见分大部分隐藏在第八识的相分里了。中脉里的细持命气是第八识的总相分。五根本气是由中脉通过命根流向左右二脉的气转成的,这就属于第八识的普通相分。五根也是第八识的普通相分。十一种气都属于第八识的相分。细持命气叫总相分。其它的叫普通相分;因为只有中脉里边是如如一片没有差别的,其它都已经分化分成各门各类了。这是第八识的四分,是这么对应起来的。

 

下面是第七识,第七识的证自证分和自证分都在心间明点上,它的见相二分在哪呢?这三个明点:白点、红点、还有心点外边的红白的壳都是第七识的见分。所以第七识就有这三种,因为第七识有时又特称为意,故上面的白点叫脑部意,心间的叫心部意,下面的红点叫脐部意。这三者指的都是第七识的见分,它的自证分在自性明点上。其中脑部的这一种,由它发源分成五门,去观察五根就成为意识了,所以脑部意又特称为意根,这是第七识。

 

然后下面是前六识。白点可以说和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叫作意根,有时候又算作意识了,因为只不过是一个分和合的关系。当显现自证分境界的时候,它简直就是意识了。当它分成五门的时候,就成了意根。当它合起来的时候,七识和六识就分不出来了。分的时候,总净色根分成五种,从五门流出来,就成了五根,作为七识見分的意根,也随之分化为五,从旁观察五根,就变成了意识。本来第七识是用来观察总净色根的,但当总净色根分成五门时,第七也分了,还是在其旁边。总的时候叫七、八两识,分的时候成了六、五两识,还是一个从旁观察的关系。所以说前六识所见到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现在的粗身和外面的物质世界。前六识的相分即六尘对应的就是我们的肉身和外面的世界。肉身又称尘身即粗身。细身指的是脉气和红白明点组成的系统,只有壳以内的光和这个自性点算极细身,就分成这三个类别。所以四大也分粗细,四大是对相分的分法,是相分的性,有细身的相分和粗身的相分,所以就有细身的四大和粗身的四大。所谓相分都是心内的相分,把相分理解成外境,是错误的,是法执,已是唯识学所破。相分都在心内,都是我们的心现出来的,都不离见分。离心无境,没有离心而独存的外境。如果涉及到共业,就可以更严格地说是无离众生心而独存的外境。以上我们大体把这个图跟气脉明点系统对应上了,我没有详细讲,因为我现在也就研究到这一步了。

 

5气脉明点与因缘

下面我们从气脉明点的角度对亲因缘缘起的因果,也就是种子如何生现行与现行如何熏种子的问题作简单说明。

 

冯大阿阇黎的体系已经在运用气脉明点去解释唯识学的东西了。他对《八识规矩颂》里边“渊深七浪境为风”的一句是这样解释的:“《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此指第八识含藏无量种子,渊深不可测。世间事物中,大海勉堪比喻,故有藏识海之称。(藏识海就是指第八识含藏的无量种子,就是指的自性明点,虽然它是一个小点,但是含有无量的种子,它是一个渊深不可测度的无量种子的海洋。)藏识海本来常住,而随生身之表演,由脑开出六根。(一切种识本来常住,但随生身之表演,从这个自性点沿着中脉上到顶部,开出六根。)与他身六根交互结合,势力强盛,随缘冲入自身。(自身六根发出身外以后,跟其他众生的六根一结合,因为身外属于众生的那一部分在动,所以自身的六根也就被冲动了。这冲动就通过原途径返回来了。通过气脉的系统,通过顶轮的旁脉,然后引入中脉,又回到这个中心点。)经过心中,将前六识所成种种浪花细致,一一收摄无遗。(冲动传到自性点时就收到它里边去,就是熏习种子将外部的种种动态都保存在种子里面。)”这就是把种子生现行同时现行熏种子的教理从气脉明点角度做出了一个详细解释。必须得有中脉和顶轮上开出的辐脉这样一个通路,才能够生现行和熏习。这是其中的一段,讲述了外六识的现行和熏习的问题。下面讲身内内二识的问题:“然一一浪花原动力,由外境入心,轮流冲动藏识海,犹如瀑流,永不停止。第七识审虑不切,幻成我相,转生十二种惑,复成内境暗浪之原动力。”(《八识规矩颂释》第十一颂,《佛法要论》352至353页)第七识就开出了内境的暗浪,冯大阿阇黎所说的内境暗浪就是从左右二脉开出流通于身内的五种根本气,五气只在身内故曰内境,五气在身内流动吾人不自觉知,所以叫做暗浪。六根开出的前六识境界是明显的,我们能够觉知;五根本气在身内流通,对它的作用,我们冥无所觉。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运作,我们都是冥然无觉的;修道家修藏密的人才能够觉知到。所以叫内境暗浪。内境暗浪的开出和熏习也是通过气脉系统,开出是由自性点到中脉,中脉到左右二脉,左右二脉再分出辐脉,辐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通到周身毛孔。然后沿原路返回,一直回到自性点,熏习它的种子。这已经把所有现行的发生与熏习的途径,通过气脉系统给出了确切说明。无论是种子生现行还是现行熏种子,都得有通路。我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对唯识学的一个贡献啊!唯识学只是笼统说到种生现现熏种,至于其途径,则未说。大菩萨都知道,但不细说,因为机缘还没到。

 

众生是落在两边的境界,聖人则是中道境界。这与气脉也有关系。气脉系统是一分为二,由一条中脉分出左右两条脉,轮脉也是一辐分两辐,两辐分四辐,四辐分八辐,又是一分为二。众生在气脉上落于旁脉不见中脉,故在见地上就落于两边。聖人发现中脉,故见地契入中道。

 

6气脉系统与神经系统

我们接着讲气脉系统的第六个问题,气脉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对应关系。

第一小点,每一个(种)识都有浮尘根,八种识都有各自的浮尘根。浮尘根在前五识来说是相对于净色根而言的。这个我们都学过了,从顶轮就发出了一些轮脉,顶轮当中的这些轮脉,有些是从中脉分出通往五官眼耳鼻舌身这些地方去的。其余是从左右二脉分出通往身内的。通往五官的那里流动的就是五根,通往身内其他地方去的里面流动的就叫五根本气。这五种肉身器官:肉眼、肉耳、舌头、鼻子和皮肤,就是前五识的浮尘根,它们是帮助五识生起的。根境和合而识生,眼根和外境一和合就生起了眼的见分和相分,眼根乃眼识见分的所依,外境是相分的所依。也就是眼识见分依附在眼根上,眼识相分依附在外境上。前五识都有浮尘根,这是古代的唯识学已经提出来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对于第六、七、八三识,就没有说。我以前就想,第六识的浮尘根大概是大脑。后来就找到了根据,冯大阿阇黎在心经广义里就正式地提出意识的浮尘根就是大脑。我们下面就讲一下这个问题,大脑如何是意识的浮尘根。这个白点是意根,这是冯大阿阇黎隐约提出来的,他没有明确地说就是这个点,他只是说脑部的第七识见分是意根。我现在提出来,这个白点就是意根。由意根粗化成一个物质的东西就成大脑了。前五根也是一样,前五根粗化就成了肉眼肉耳乃至皮肤了。由意根这个白点一粗化就成了大脑。所以细身上的根是白点,粗身上的根就是大脑。由这个点为根源发出来一系列轮脉,这些脉分成两类,一类是通往五种浮尘根去的,里面是五根,另一类是通往身内的,里面是五根本气。实际上,两者作用的确不一样,由五根生起前五识和五俱意识。由顶轮流向身内的这些气生起第七识。所以这与肉身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对应的。我看了一下生物书的大脑系统,它是分成了延髓、脑干、小脑、中脑、间脑和大脑半球。我分析了一下这些脑的功能,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控制肉身生命用的,一类是感觉外界用的。属于控制肉身生命的,比如消化、呼吸、心跳的中枢在延髓里头,间脑里边和后脑的下部,有调节体温、代谢、进食的自律神经,还有管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神经,都是控制肉身生命用的,这些属于第七识的范围。属于负责感觉外界用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大脑半球上,当然中脑等其他地方也有,就是运动、感觉、听、视、嗅觉,第一信号系统都在大脑半球上,这就是五俱意识的功能;还有听说读写第二信号系统,这属于分别意识的功能。所以大脑的这两类功能与意根的作用都是对应的。五根脉就对应着通往五根的神经,我估计如果研究细了,每根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中心都是一条脉,也就是神经的中心应该有一条脉,跟神经是重叠的,每一种感觉神经,通往肉眼肉耳的等等,都有这么一条脉,也就是说他们是重合的,在肉身上它就表现为一条神经,在细身上表现为一条脉,在神经当中流动的是电子信号,在脉里边流动的叫根,它的功能是五俱意识的功能。大脑当中还有语言中枢,第二信号系统,那就属于分别意识的对应了。大脑当中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中枢,就对应着细身上的分别意识这部分的功能。通往身内的属于五根本气的脉,对应的是控制生命中枢的那些神经。这个还比较粗,我不可能研究得太细,因为没有实验的条件,也没有这个精力。

 

所以正如细身的白点即意根的功能有两个一样,它既是第七识,又由它来生起意识。大脑当中也有这两类,一个是属于第七识的神经系统,一个是属于第六识的神经系统,都是对应的。也就是细身和肉身(粗身)有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条神经,甚至每一个细胞都有气跟它重叠。再往下,还有一个就是极细身,即见分无色界的系统,又在气里边重叠。所以整个身体就由三个层次构成,一个是肉身,第二是细身,还有极细身。这三个身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一个是另外一个的模本,只不过粗细不同。肉身是物质,细身是气,极细身是组成中阴身的那种最细气。所以说粗身上有神经,细身上就有气脉,我感觉应该是一一对应的。通过以上的比较,发现也确实如此,大脑的神经系统,与从这个白点发出的气脉系统,确实是有对应的关系。

 

整个肉身就是七八两识的浮尘根。肉身乃是由气脉明点构成之细身支持而有,而此气脉明点之细身全属于七八二识之范围;肉身亦会影响细身气脉明点七八二识之系统。故七八二识之浮尘根即肉身也。

 

下面第二点,就是细身上脉的系统,跟神经系统的对应关系。我就说一下大体上是怎么对应的。应该有这么一个人出现,把气脉的系统跟肉身的系统彻底地打通。古人偏重的是细身,他对粗身不怎么研究,那是古人的长处和短处。今人长于研究粗身,对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都研究得比较清楚了,古人不研究这个,所以古人的短处是今人的长处。但是今人不懂细身,这是今人的大缺点。古今各有所长与所短,应该互补,把它们打通。确实可以互补,当我们研究粗身搞不清楚时,可以去研究细身,从细身的层次往外一推就是粗身了。当你研究细身不清楚的时候,你去研究神经系统,用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推,就是细身的功能,可以互补。

 

神经系统分成三大类: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从周围神经里边,我们再单独分出来一类,即感官神经。本来是分成两大类的,但是科学里边也是把感官神经系统单列出来了。对应于气脉就是这样的,周围神经对应的就是流通五根本气的轮脉系统,感官神经对应的就是通往五根的那些脉,这两个刚才已经说了。实际上中枢神经系统在脊柱里边,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延髓乃至大脑这个系统组成的,中枢神经也是一个纵贯的系统,正像三脉是竖着的一样。而周围神经系统就是从脊髓,乃至大脑上横向发出来的。正如这些轮脉也是从纵向的三脉上横着发出来的。这也是一种对应关系。对应有些是重叠的,有些存在着感应的关系,像三脉跟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对应就不是重叠的。我们这三脉在身体的正中,而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里边。它们在空间上不重合,但是存在着一个对应的关系。实际上脊髓的这个中枢神经系统,跟婆罗门教所说的三脉在空间位置上确实是重合的,婆罗门教所说的三脉就在脊柱里。基本上就研究到这个程度了。

 

周围神经还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脑神经,从脑发出来的,一个是从脊髓上发出来的。这个就对应于五根本气当中,从顶轮上发出的,和从其它的轮发出的。

 

有人认为脉就是神经,索性就认为是一回事了。实际上,两者是个粗细的关系,在空间上重叠在一起了,脉是神经底下的那个层次,不是一个层次。把它搞混了,说成就是神经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它跟神经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所以我觉得做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这个工作可以让相信现代科学的人相信佛法不是吹的,而是真的。

 

7诸识及各分在人身之位置

第七大点,诸识及其各分在人身位置上的关系,与它们在缘起上的关系,也是一一对应的。即诸识或第八之诸分在位置上有一个内外的关系,在缘起上就有一个本末的关系。

 

在七大缘起图上依次从下往上说,前五识在人身的最表面,相应地,与前五识对应的这个层次的色法就在缘起的最末端。前五识在体表和身外,所以这种第五级色法即境就在缘起的最末端。意识就在稍微里边一点了。前五识的浮尘根都在体表,而意识的浮尘根大脑则在脑壳内,所以意识的位置就处于紧挨着前五识而比前五靠里的层次。而七、八两识跟肉身的对应,我们刚才说了大脑是意识的浮尘根,五种肉根是五识的浮尘根,把这个刨出去,其它肉身的部分,甚至也包括这个,都是七、八两识所支持的范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假说,整个的肉身和身外的物质世界,都是七八两识的浮尘根。在这个意义上,就跟前边浮尘根的意思不一样了。总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器界和肉身都是由七八两识在支持,没有七八两识肉身就死了,物质世界,也是由七八两识在支持,没有七八两识,我们外界的这些东西都不能开演了,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肉身和器界是七八两识的浮尘根。

 

关于第八识诸分,境即相分的复合包括肉身和身外的器界在最外围,故境在缘起的最末端,属第五级。第八相分大部分混入境中,只在中脉里单独显现(按中脉之外的旁脉都与肉身相勾结,只有中脉与肉身无关;故可说第八相分在中脉之外已混入境中为境所覆盖,只有中脉中的第八相分未混入境中而独立显现),较境的位置靠里,故第八相分属第四级。第八見分大部分混入了相分,只在心点壳内五圈光明这部分单独显现,位置较中脉又靠里了。所以第八見分属缘起第三级。自性点更在五圈光明之里边,故第八自证分属于法界第二级。大空本体单独显于自性点之中空处,此是最靠里的地方,故大空本体就属于缘起的第一级。所以说最里的也就是缘起最初开始的地方,最外的也是缘起的最末端。这是从下往上来说。

 

从左往右来说,也有一个内外和本末的对应关系,我们这个图越往下就越靠末端。越往右边就越靠末端。最左边是证自证分,它是缘起最开始的地方。再往右是这些自证分,自证分都在这个自性点上,在位置上,自证分要比证自证靠外一点了,缘起上则更靠近末端。见相二分就是这个点外的事,所以说见相二分在缘起的最末端。图从横着来看,也有这么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唐注:先生没有接下来谈到“红点”,按照通常的看法,此点与“身”有较大的关系,正如“白点”与“心”(意识心、或妄心)有较大关系。能否这样假设,第八识(由第七识业力推动)之所以选择某个特定的白点(有说来源于父亲)和红点(来源于母亲)成胎,是因为七八两识较超脱于某个特定的“道”(指六道,如人道)之外,所以要在某道成身(及妄心),必须借助于代表了该道特征的(妄)心和身结构的信息。因此从白点开出可供该道使用的意识的基础结构(如大脑),从红点开出可供该道使用的生理结构(如呼吸、消化等系统)。在形成这两种结构后,在其中运行的仍然是由业力推动的“气”,这样似能解释为何同样来自净色根(中脉)的五支分气和五根本气本质上相同,而功能会差别很大,也许是因为二者分别围绕白点和红点展开。而在临死时,是否因这两种结构中运行的气已尽,或其中一种先尽(分别为体现为脑死亡、身体功能衰竭等),所以红白点的功能丧失,只剩下心点(带着此生经改变的业力信息)而重新选择其他的红白点成身。而如果能在此生的修行中,令所有的气自在出入中脉,则三点都永不会枯竭、或三点合一(并自在分三),是否就是“三身成就”的另一种说法?

 

8气脉系统与缘起说

下面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气脉系统与四种缘起的一一对应关系。

四种缘起就是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和七大缘起。

与业感缘起对应的气脉系统就是没有发现中脉的系统都算,都是属于跟业感缘起对应的气脉系统。这四种缘起有各种方面的表现。其中在对气脉系统的发现上,也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业感缘起又叫根尘缘起,在气脉系统上说,他还没有发现中脉,所以基本上有两种系统。一个是道家任督二脉的系统。在脊柱里的叫督脉,然后从身体的前面降下去,构成一个圈,就叫小周天。婆罗门教的脊内三脉也属于业感缘起,婆罗门教所说的这脊柱内的三脉比道家所修的督脉层次更高。道家督脉属于欲界的脉,而婆罗门教进一步地发现了同一个地方的更深的两个层次,把色界和无色界的也发现了。因为除中脉外的任何一个身内身外的地方都有三个层次。中脉没参加到欲界里边来,所以它只有无色界和色界两个层次。除去中脉以外的脉都有三个层次。

 

发现中脉以及心中明点的蛋清这一部分,这属于阿赖耶识缘起。蛋清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外面都属于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阿赖耶识缘起就是指发现阿赖耶识的见相二分了。中脉也发现了,心点壳里边的蛋清那部分也发现了。这个地方所发现的见分就是有俱生我执的见分。所以阿赖耶识缘起属于已经断了分别二执但还有俱生我执的境界。分别二执已断,才能发现中脉和蛋清这一部分。但在这上面有俱生我执。

第三个层次就是真如缘起,真如缘起就又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生空真如缘起,就是把俱生我执断了,进一步地发现了这个自性点,但是这个点上还有俱生法执在。所以属于生空真如缘起,生空真如缘起,就是发现这个有法执的点了。下面一个就是法空真如缘起。生空的意思就是俱生我执空了,所以又叫我空。法空的意思法执空了。进一步地把这个点上的俱生法执断掉,就是法空真如了。所以这个自性点就是真如,我们认为这就是缘起的真如。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七大缘起。七大缘起对应着进一步能够发现蛋黄中间的空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心中这个明点就像一个鸡蛋一样,鸡蛋分成四部分。蛋壳蛋清蛋黄以及蛋黄中间的白点即胚盘,明点也分成四部分,就像一个鸡蛋一样,非常妙啊!

 

下面有两小点要讲的。第一点就是业感缘起跟其它的三种缘起在脉的系统上有很大的差别。属于业感缘起的脉都是循环的,在外边兜圈子,而阿赖耶识缘起以及真如缘起七大缘起这些对应的都是从中心点往外辐射的气脉系统。给人的感觉差别非常大,对比非常明显。一个是在外边兜圈子,任督二脉还有婆罗门教三脉的系统都是转圈的,对这个中心点茫然不觉,而赖耶缘起以上所对应的脉系统都是从这个中心点往外辐射的,非常不一样。以前我就感觉到这一点了。道家的系统跟藏密三脉七轮的系统,感觉差别非常大,显然不是一回事,后来我终于发现了,这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气脉系统。不是哪个错了的问题,也不是道家错了,都没错,只不过发现的层次不同。在业感缘起这个层次,它就是转圈的,任督二脉在转圈,进一步中医的十二经脉也是循环的。业感缘起的脉,总之就是在外面转圈循环,其它缘起的脉是从中心点发出来的。

 

业感缘起属于增上缘缘起,阿赖耶识缘起以上包括真如缘起、七大缘起都是亲因缘缘起。所谓增上缘起就是没有找到现象的直接原因,亲因缘起就是找到现象的直接原因了。气脉系统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这两种缘起的不同。业感缘起为什么属于增上缘起呢?表现在气脉系统上,认为是前点引后点,对发出这些点的中心点不知道,就以为后点是由前点所变的。在外圈上的点皆是亲自从中心点辐射出来的,可是他不知道,就以为先有这个点,然后变成了下一个点。增上缘缘起就是这种前因变后果的因果关系,用气脉系统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而亲因缘缘起都是辐射的,每个东西都是从心点上一一对应地发出来的,所以这叫称性而起,而增上缘起是牵引而起,非常形象地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冯大阿阇黎对业感缘起有如下说明:“无明者,迷失本体,暗然不知万法来历之昏昧相也。(迷失本体就是指迷失了心中这个点,此点即万法之所从出,不知此点当然也就不知万法之真正来历。)凡夫久堕无明壳中,(无明壳从最大的壳来说指的是身体,从最小的壳来说指的就是这个自性点的蛋壳,这个蛋壳就是第七识,第七识上的我执就是无明。据点就是我们的自性堕在第七识的壳里头了,被封起来,光明不能外展,所以我们对自性据点的存在不知道。)邈不知其所自始,所谓无始无明指此。处此迷惘之境,本性活用,一无所觉。(本来本性的活用都是从这个中心点上发出来的,但由于落入无明境界,就对本性的活用一无所觉,全不知道了。)惟对缘力强大者,得从根尘上略辨其假相而已。(对于称性而起的缘起不知道,只是从根尘上略辨其假相而已。在表面上看到了一些东西,对于这个心点往外辐射的活动,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的身内是一片黑暗,心点处更是一片黑暗。)”(《心经广义》第二章第三节《佛法要论》下567页)

 

还有第二点,对心的一点感叹:“明心之义大矣哉,一切之修习无他,洞明自心而已矣。”一切的修为可以说都是在明心,可是另外一方面,明心却有很多很多的层次。你不要一看到有人在说心,就以为他已经明到最后的层次了。心的层次差别很大,心有几个层次呢?我基本给它分成了六七个层次。一个是肉团心,对心的认识层次就代表着认识的程度,肉团心是西方科学这个世界通行学术的见地,科学对心也就认识到这一步了。这是最低的层次,所以就有换人造心脏的设想和实践,这是非常荒谬的。肉团心是现代整个主流学术所达到的对心的认识,可见我们主流学术的见解是多么低啊!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在退化。从见解上来说,也是越来越退化,我们中国古人还知道更深的层次。

下面是中国古人的层次,心轮的轮脉。中国古人能认识到心轮上的脉。中医所发明的五脏跟精神的对应关系,心主神明,统御精神,心为君,其它为臣,心是精神的统御者。能认识到心的轮脉层次,所以中医治病,肉身和精神同时考虑,所以五脏对应着五种情志,心主喜,脾主思,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我们精神的有些方面,实际上就在内脏里,三魂七魄就在各个脏腑处。

 

第三层次是婆罗门教的神我,婆罗门教的神我,能认识到蛋壳的层次了。《奥义书》中经常提到神我住在心中间的空处,大小如拇指大,或如米粒大,所以他认识到蛋壳层次的明点了。他把这个东西叫做我,是非常合适的,第七识的见分正是我执的大本。他的我见确实很重。他一听说无我,就很反感。因为他认识到的这个层次,正是“我”的根,无明的根源。我感觉庄子的心斋也是在这个层次,所以道家跟婆罗门教,大概是属于同样的认识层次。庄子提出“心斋”,“虚室生白”,能认识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

 

孔孟我们要另说了,孔孟认识得可能很深,我们想讲到下面时再说。

下面这些层次我们都已经讲了,阿赖耶识缘起,壳内的五色光,真如缘起,这个自性点,七大缘起,这个中空,一层比一层深。所以我分出这么多层次,差别非常大。虽然到了心间明点这个地方,空间就豆粒这么大一点,但在这上面,可以开展出这么多层次的见地。所以见地深了以后,在空间上的差别就很少,差别非常细微了。

 

孔孟的认识层次,可能已经达到真如缘起层次,孔孟的认识很深。冯大阿阇黎说孔孟是靠自己悟的,已经能够自悟本性了。孔子“仁智并称,且复无我,救世精神更超群众”,很符合见性者的标志。孟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正符大雄猛气概,且于绝对善源,确有真实体认”,孟子证到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又道性善,可见其对绝对善源有所发现。孟子还说“仁者人心也”,就表示他发现了心当中的自性点层次。孔孟认识得很深。

 

所以孔孟的教法也是很特殊的,我把它叫做“人乘直通一乘”,一乘就是真如缘起禅宗的范围,儒教表面上是人乘,让你去修仁、义、礼、智、信,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愛长者,忠信朋友。但是他是从心上用功的,孟子讲“仁者,人心也”,总之,他是直指人心的,在直指人心这个层次上,跟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没有二义的。所以儒家这种人乘能够直通一乘,像孔孟这样的人,还有历代儒家的聖贤,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可以算做是一乘中人了。人乘直通一乘就是直指人心能够见性了,那就是一乘,没见性,就还是人乘。所以这个是极顿的顿教,能够从人乘开始,如果顿上去了,一顿就入唯一佛乘。人乘直通一乘,中间你看隔着多少东西啊,常途人乘之上是道家和婆罗门教升天的天乘,在这之上还有声闻乘,有缘觉乘,还有权大乘,在最上面才是一乘。结果,这些阶梯他都没有,因为他是直指人心的,所以他一顿就顿上去了。但是顿不上去的,还只能停留在人乘的范围。直指人心的儒教最适合做一乘的阶梯。所以达摩祖师的师傅般若多罗尊者,就说中土有大乘气象,意思是说印度不行,印度是三乘气象,甚至是厌世派的气象,这跟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差得远。路线不一样,像权大乘以下到天乘,都是在脑部的精神,它不从心部用功。全世界的教法,除了一乘以外,只有儒家是从心部用功的,“仁者人心也”,其它的,你像道家的庄子说心斋,那是颜回的心斋,还是儒家。所以庄子书里边,有很多儒家的教法,要想研究,孔子传给颜子的最高教法,要从庄子里边去研究。《庄子》里有儒家的传承,当然也有老子的传承,它是混在一块了。总之写到孔子和颜回的地方很多,孔子传颜回就传的是这个心斋,这还是儒家的教法。只有儒家是从心部用功的,根基欠猛利的就还是人乘,原地踏步,来生做人。所以最初的也就是最后的,就是这个道理。本来人乘是最初的,一乘是最后的,结果最初的跟最后的用功的地方还一样,真是很奇妙。其它中间的那些,都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差别很大。就像小孩和仙人,最初的与最后的相似一样。我们的本来佛,跟修生的佛有相似之处。还有古希腊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跟最高的天地境界也有相似之处。自然境界是任的或者叫做率的,一乘天地境界也是率任,在率任上,它就很相似。所以一个已经修成的大成就者就像一个小孩,古希腊的人生也像一个小孩。就是因为他们都在率,就是不加克制地自心当中有什么就表现出来。可是表现的东西不同,古希腊率的应该是欲,当然他也有性,所以是性欲夹杂,而聖贤率的纯是性,率的东西不同。所以古希腊的人生境界也是很可爱的。但是比中土的聖贤文化还是要低多了,他是最初的,我们的文化是最后的。

 

9气脉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对应

下面一个问题,气脉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对应。

“三界唯心”,整个的外部世界都是心支持出来的,怎么支持呢?就循着这些气脉系统来支持。所以用气脉系统跟外部世界的对应,能够究竟地说明三界唯心的道理。密勒日巴大师就说“了知大千之境界,皆是自身气脉相”,大千世界所有的外境,都是由自身的气脉支持出来的,在自身的气脉上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自身中就可以发现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整个法界。所以这也就是冯大阿阇黎所谓三界事相在洞明本心者一一可以消归自性。冯大阿阇黎也说“挹器界之精华萃成根身,散根身之质点复归器界”。散根上的质点即成器界,集器界的精华又重新集成一条根身,这也是说外境跟气脉是一一对应的。

 

气脉系统跟外界是怎么对应的呢?我们这个图把世界就分成了这么五个层次,最初的就是欲界初禅的层次,就是一个小世界的范围,初禅以下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个外界对应的就是左右二脉及以外的系统,到了左右二脉也就到了小世界的顶端了。总之气脉系统越往里,它所对应的世界范围就越大,到了左右二脉就是小世界的最高处,即初禅天的顶端。

 

中脉对应的是色界四禅天的顶端,一个大世界的范围。左右二脉及以外属于欲界初禅的范围和层次。所以一条中脉对应的是一个大世界,左右二脉对应的是一个小世界。

到了壳里边的蛋清这一部分,对应的是无色界的顶端非想非非想天,三界就到此为止,其范围是一个世界海。化身佛所化的范围是一个大世界,他受用佛所化的范围是一个世界海。自性点对应自受用身土,其范围是遍周法界。

 

他受用佛所化范围是一个世界海,可以在《华严经》中找到根据。《华严经》卷十就说到毘卢遮那如来的华藏庄严世界海往昔的成就因缘,经云“诸佛子乃往过去世界海微尘数劫,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胜音”。下面就说在胜音世界有一个国王,国王有一个太子叫大威光,就是这位毘卢遮那如来的本生,毗卢遮那如来以前就在这个地方是大威光太子。让我们注意的就是经说“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明”。经要说华藏庄严世界海的成就因缘,他必须得在另外一个世界海里边说明,因为在毗卢遮那如来成佛以前,华藏庄严这个世界海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海完全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万德所化现出来的。所以他要说这个世界海的成就因缘,必须得到另外一个世界海里边去说明,因为那个时候,毗卢遮那如来的本生还生活在那个世界海里边。这就说明他受用佛的单位是一个世界海。从这个地方,就能看出来。世界海跟大千世界是什么关系呢?还隔着一重,大千世界之上是世界种,世界种之上是世界海。化佛的单位是一个大千世界,他受用佛所化的范围应该是一个世界海。比如释迦牟尼佛化导娑婆世界,因为他是化身,而娑婆世界正是一个大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是华藏庄严世界海的化主,华严经的毗卢遮那如来是他受用佛,其所化正是一个世界海。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层,同居土、变易土、他受用土、自受用土都有。所以他那个化土的范围就是一个大世界。我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无量寿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属于化土,从这里边就能看出来,因为这个极乐世界是一个大世界。《无量寿经》云“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说的是世界。“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竭其智力不能穷尽”,这是说明化土里的无量寿佛的寿命还是有限的,虽然很长,长得我们的智力找不到边,计算不了,所以说那叫无量阿僧祇劫,虽然是无量阿僧祇,但那个无量是有限的无量,终有一天还要入灭,无量寿佛中夜入灭,次日早晨观音菩萨又成佛了。从这里说到无量寿佛寿命的问题,就说明这个极乐属于化土的范围。还有第三个证据,这个极乐世界里边,有声闻缘觉、凡夫,这个就说明它是化土,为什么呢?因为在报土里边只有地上菩萨,没有声闻、缘觉、二乘、凡夫之类。所以总体来说,以一个大世界为单位,里边的化主寿命有量,里边还有二乘人凡夫等,这都是化土的特征。

 

我再说一下净土的范围吧,同居土的范围就是一个小世界,变易土的范围是一个大世界,他受用土的范围是一个世界海,自受用土就没限度,没有边际了。

 

所以说道家这个层次的任督二脉,对应的是一个小世界的范围。到了婆罗门教的三脉就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对应的是一个色界的大世界范围,更高了还可以升到无色界,对应着一个世界海的范围。所以从脊柱里边发现了这些脉的层次,最浅的层次是道家的任督二脉,对应小世界欲界的层次,婆罗门教的脉是更深层次的,可以发现色界和无色界。就是说不仅在中脉才可以发现色界,在心点里边发现无色界,在一身上的任何一个点,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发现。但是发现的性质不同,一个是净土,一个是三界内的秽土。 

气脉明点就讲到这里吧。


阴身述要别义

生死中阴与轮回转世1

生死中阴与轮回转世2

印光大师对程朱理学因果观和轮回观的评破

——摘自孟晓路《佛学与西学》


《佛学与西学》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佛教真面目讲记1

佛教真面目讲记2

佛教真面目讲记3

佛教真面目讲记4

佛教真面目讲记5

佛教真面目讲记6


《佛学与西学》

佛教真面目1

佛教真面目2


高僧传1

神仙传集锦1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2

五级说是中国思想的正统

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辨析

欲界有情

无极太极细说

维特根斯坦之缺陷

休谟             康德

彻底客观型语言观:柏拉图

西学理性派与经验派简述

休谟、康德、莱布尼茨之主观唯心不足之处

今生必须要知道的知识:死亡及转生过程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禅宗六祖大鉴禅师传

宿命通原理

禅观随笔


乱世不如狗

哥伦布到来前,印第安社会比欧洲更文明

煮云法师: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从《交友论》看利玛窦传教策略

揭穿“古希腊”天文计算机神话

中华历史至今共计276万年



南怀瑾秘方大全

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被输液毁掉的中国人!

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湿气、体寒,却偏偏易上火,什么鬼?

友直居士夫妇生西记、杨了达女士往生净土因缘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明清江南妖术恐慌衍变分析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原始社会的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